商业研究

商经理论

  • 感知价值视角下社交媒体氛围与客户对媒体使用的选择——替代者吸引力的调节效应

    卢宏亮;廉宏达;田国双;

    企业所在的社交媒体环境直接影响着顾客体验,进而引发其持续涉入或退出等行为选择,但是社交媒体环境与社交媒体使用之间的关系机理尚需理论解释。基于感知价值理论,本文探讨社交媒体氛围与社交媒体使用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同时分析替代者吸引力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自由性氛围与社交媒体使用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控制性氛围与社交媒体使用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替代者吸引力对自由性氛围与社交媒体使用的倒U型关系没有调节作用,但对控制性氛围与社交媒体使用的U型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当替代者吸引力较高时,控制性氛围与社交媒体使用的U型关系更平坦,而替代者吸引力较低时,控制性氛围与社交媒体使用的U型关系更陡峭。以上结论说明,平台管理者应对社交媒体氛围进行适度把握,以增加用户对社交媒体的使用。

    2020年11期 No.523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8K]
    [下载次数:17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财经纵横

  • 京津冀旅游共生体系统协调演化研究

    孙振杰;

    旅游业具有广泛关联、综合性强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的综合功能正在逐步显现,功能不断多元化。本文把旅游发展与"五位一体"建设目标的各方面对接,提出旅游共生体系统及其协调演化的研究框架,并以京津冀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旅游共生体系统演化是共生单元通过相互适应走向协调关系的过程,实质上是旅游共生关系在组织形式和行为方式两个维度上的协调演化,用共生系数指标的正负值、大小比较等标准可以判定;京津冀旅游共生体系统整体处于明显的进化过程,表现为京津冀旅游—经济共生体和旅游—社会共生体进化良好,旅游—政治共生体和旅游—文化共生体进化较好,旅游—生态共生体进化一般。

    2020年11期 No.523 1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8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企业资本结构选择中的税盾效应

    高艳荣;雷蕾;朱小云;

    企业在构建资本结构时,税盾效应经常是重要影响因素。本文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设定、运用计量软件,实证分析中国224家A股上市公司的税盾效应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以及行业差异。实证分析发现:债务税盾与企业资本结构显著正相关,非债务税盾与企业资本结构显著负相关,税盾效应与不同行业资本结构特性密切相关。后"疫情"时期,在不侵蚀企业所得税税基的前提下,国家应通过税制设计为企业提供更多税盾工具,激励企业优化投资结构、加速经济恢复。

    2020年11期 No.523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15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1 ] |[阅读次数:0 ]
  • 贸易自由化的幸福效应——基于世界价值观调查中国数据的经验研究

    何冰;

    本文利用中国产品层面的关税数据构建差异化的省级贸易自由化指标,并通过将其与世界价值观调查(WVS)的中国部分微观数据匹配,定量对贸易自由化与中国居民幸福感的关系以及其可能的影响机制进行经验研究。结果发现:随着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深入,居民个人幸福感显著提升,贸易自由化程度越深入的地区,居民幸福感提升得越多;异质性分析显示贸易自由化对男性居民幸福感提升更大,但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不具显著差异。机制分析表明,贸易自由化主要通过收入因素与非收入因素共同提升居民的幸福感,总体而言贸易自由化主要通过改善民生而间接地提升中国居民的幸福感。

    2020年11期 No.523 25-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9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声誉机制、社会信任与分享经济发展——基于中国70个城市样本数据的分析

    李晓东;佟昕;王念;

    基于博弈模型和实证数据分析分享经济平台通过声誉机制增进社会信任、促进合作的内在机制。研究表明,分享经济平台通过声誉机制增进间接信任水平,从而带动了总体信任水平,并最终促进了分享经济的发展;社会信任水平越低的地区越需要分享经济平台通过声誉机制来弥补社会信任的缺失,而表现为分享经济也越发达。据此,需要将基于以分享经济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的信誉数据纳入个人征信体系,并与监管机构共同探讨合理的失信惩罚机制,以及由监管机构和公共安全责任部门共同将相应的消费者数据保护政策落实、落细。

    2020年11期 No.523 3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K]
    [下载次数:8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产业经济

  • 基于产业集聚视角下的中国制造业效率研究

    徐斯旸;刘爽;何富美;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采用我国2000-2016年省区层面制造业数据对制造业的效率和产业集聚效应进行测度,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1)样本期内我国制造业发展表现为先集聚、再分散然后再小幅集聚的变动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制造业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西部地区分散趋势明显,同时东部地区开始转而集聚高技术产业。(2)总体上我国制造业集聚促进了生产率的增长。其中,对资源和劳动密集产业,集聚对产业效率提升的影响效应要大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产业高度集聚对制造业效率提升的影响效应并不明显,而产业中低度集聚对制造业纯技术效率的影响要大于规模效率的影响。

    2020年11期 No.523 4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产业政策如何影响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基于资源错配的视角

    王欣;曹慧平;

    基于2001-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以及国家"十五"、"十一五"规划文件,本文采用DID方法实证检验重点产业政策对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研究表明:在样本期内,重点产业政策显著抑制了重点行业TFP的提升,且这种负向影响在资本和劳动力扭曲严重的情况下尤为明显。进一步的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存在资源错配中介效应,即重点产业政策导致制造业TFP下降的部分影响是由于行业资源错配恶化引起的。对产业政策工具支持强度与企业异质性之间关系进行研究,发现产业政策工具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所有制和规模偏向,且除税收优惠外,政策资源更多地流向了重点行业内TFP较低、绩效较差的企业,从而导致行业内资源错配的加剧。因此,产业政策设计的着眼点应转移到对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率上,并合理把握产业政策干预市场的边界,进一步深化以国企改革与要素价格改革为核心的市场化改革。

    2020年11期 No.523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14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所有制结构、产业集聚模式与资源配置效率——基于东北地区的实证分析

    张军涛;范卓玮;

    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资源配置效率成为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以东北地区3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17个制造业行业为研究对象,筛选出340个城市层面的观测样本和88146个企业层面的观测样本,从所有制结构和产业集聚模式的视角深入剖析产业结构影响经济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通过构建城市和企业层面的计量经济模型,以资源配置效率作为表征城市经济发展的代理变量,探讨限制东北地区城市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制约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产业专业化集聚对城市和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均产生非线性影响;产业多样化集聚对城市和企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有明显差异;产业集聚模式在所有制结构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中发挥着调节作用。

    2020年11期 No.523 63-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K]
    [下载次数:10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资源错配、企业异质性与产出增长潜力

    周申;倪何永乐;

    本文将企业要素份额异质性引入Hsieh和Klenow(2009)的理论框架,放松同行业企业要素产出弹性相同的假设,并提出一种可以测度企业层面资源错配水平的核算方法。利用1998-2007年微观企业数据,采用De Loecker和Warzynski(2012)的控制函数法测算了中国制造业企业的要素产出弹性,并根据本文的核算框架,测算了中国制造业行业与企业的资源错配程度以及产出损失。研究结果显示,样本期内中国制造业行业与企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具有明显提升;在控制产出弹性异质性因素后,消除资源错配带来的潜在制造业产出增长为75.4%-91.6%,低于Hsieh和Klenow(2009)的结果,如果忽略企业异质性因素,很可能高估资源重新配置的产出增长潜力。

    2020年11期 No.523 7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8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选择性产业政策如何影响企业杠杆率?——来自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证据

    孙京洲;祝树金;

    本文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为准自然实验,研究这一选择性产业政策是否有利于企业降低杠杆率。通过使用高新技术企业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合并数据,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与企业杠杆率的关系进行因果识别,结果表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能够降低企业杠杆率,并且主要是降低了短期杠杆率,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去杠杆效应具有连续性;对影响机制进行中介效应检验表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主要是通过提高企业内源融资能力来影响企业杠杆率;基于三重差分模型的异质性处理效应分析表明,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对融资约束较高、盈利能力较强以及融资成本较低的企业杠杆率的降低作用更强。

    2020年11期 No.523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下载次数:9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货币金融

  • 人民币国际化博弈与中国政策选择

    张志远;王姝妍;齐天贺;

    人民币国际化既是人民币在全球范围内的流通储藏,也是中国对国际金融话语权的诉求。本文通过博弈和数值仿真分析国际货币国家的合作与竞争关系,研究发现:如果国际货币国家弱化对短期自身福利水平的追求,国际货币成员国之间容易形成合作的关系,其中,国际贸易收益对博弈参与人策略选择影响最为显著,国际货币收益影响次之,超市场预期收益影响相对最弱;如果国际货币国家过度追求短期自身福利水平,国际货币成员国之间容易形成竞争的关系,其中,超市场预期对博弈参与人策略选择影响最为显著,国际货币收益与国际贸易收益影响相对最弱。中国应加快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建设、完善国内金融体系,并提升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地位以及在国际金融问题中的话语权。

    2020年11期 No.523 96-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9K]
    [下载次数:8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社会效益债券:“新基建”融资的创新工具

    郝志斌;

    促进"新基建"顺利实施,需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新基建"融资体系。作为我国"新基建"融资的创新工具,社会效益债券以合约方式将政府付费与可衡量结果相联系,既能为"新基建"筹集预付资金,又能防范项目失败可能造成的财政损失。随着"专项债+市场化融资"的合法化,以"专项债+社会效益债券"形式为"新基建"融资的法律逻辑已然成立。社会效益债券应用有其必要性及可行性,首例应用于"新基建"领域的社会效益债劵已经成功发行,当下需进一步加强宏观微观方面的制度构建,保证社会效益债券在"新基建"中的有序应用。

    2020年11期 No.523 107-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5K]
    [下载次数:6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政府规制下众创融资生态系统发展的三方演化博弈分析

    刘新民;孙向彦;吴士健;

    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必须保证众创资本的充裕和安全,而政府监管、扶持和金融资本支持便是保证众创融资生态系统健康运行的关键。为构建行之有效的众创融资生态系统,本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并借助MATLAB仿真分析,从政府治理视角探讨了三方参与主体初始意愿、众创平台不正当收益参数、政府三类行政规制策略以及监管技术提升策略对系统演化轨迹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三方参与主体初始意愿对系统演化存在显著影响,政府积极规制初始意愿对系统演化的影响最为显著,与此同时,政府需警惕众创平台履职意愿较高情境下众创平台违规挪用资本的风险。就推动众创融资生态系统健康发展而言,政府对金融机构进行补贴、政府对违规众创平台进行惩罚、政府对众创平台进行补贴,效果依次降低。当政府监管技术提升到可以实现众创融资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程度时,没有必要一味地追加监管技术研发投入,否则规制效果提升不佳且浪费财政。设计的罚金转移支付机制,不仅缓解了众创平台不履职风险,同时提升了金融机构参与众创平台融资的积极性。

    2020年11期 No.523 114-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下载次数:8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劳动经济

  • 我国经济集聚与人力资本错配:理论与经验研究

    黄宝敏;

    本文将人力资本价格扭曲与人力资本错配纳入集聚型经济的理论研究框架,在数理分析的基础上,构建空间面板模型分析经济集聚与人力资本错配的关系。理论与经验研究表明:经济集聚对人力资本错配的影响存在倒"U"型关系,既存在直接影响又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且经济集聚的拐点位置受人力资本价格扭曲的影响;集聚型的空间生产方式加剧了人力资本价格扭曲对人力资本错配的影响程度;高经济集聚和人力资本价格税收性扭曲导致人力资本配置过剩,高经济集聚和人力资本价格补贴性扭曲导致人力资本配置不足;低经济集聚与人力资本价格税收性扭曲导致人力资本配置不足,低经济集聚与人力资本价格补贴性扭曲导致人力资本配置过剩;人力资本错配具有时间依懒性与空间正向溢出效应。

    2020年11期 No.523 125-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8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案例分析的数字经济背景下用工在线撮合平台商业模式研究

    张志朋;

    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零工工作的大量出现,打破了劳动力市场时空的限制,并助推新型用工平台的兴起。通过对好活科技和新丝路云桥两家公司的商业运营模式进行案例分析,探讨用工供需在线撮合平台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演化机理与成功要素。其商业模式要素包括价值主张、价值传递、价值共享、技术支撑和盈利模式五大要素。其中,价值主张包括经济价值、合规价值、效能价值和知识价值四个子要素;价值传递包括产品、服务、营销渠道以及定价四个子要素;价值共享包括劳动者、平台方、用工企业、政府以及第三方服务商五个子要素;技术支撑包括数据分析、智能算法、系统设计三个子要素;盈利模式则包括收入方式、成本内容两个子要素。价值主张要素是前提和基础,技术支撑要素是保障,价值共享要素是关键,价值传递和盈利模式要素是必要条件,各个要素交织交互、相互协同,共同演化形成用工供需在线撮合平台的商业模式。企业内外部资源、对新技术的利用以及共享型价值网络的构建对用工在线撮合商业模式的成功至关重要。

    2020年11期 No.523 136-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9K]
    [下载次数:8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中国超大城市人口集聚、产业集聚与创新集聚影响机制分析

    于潇;续伊特;

    本文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门限效应模型分析超大城市人口集聚、产业集聚和创新集聚效应之间的关系及相互影响机制,旨在为我国超大城市集聚效应合理匹配模式提供理论支持。研究表明,中国超大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人口集聚对产业集聚和创新集聚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创新集聚对人口集聚具有促进作用,而产业集聚在这一过程中具有负向的中介作用;门限效应分析显示,当中国超大城市产业集聚水平在-0.0637以下,创新集聚对人口集聚的促进作用较弱,当城市创新集聚水平超过-0.0637时,创新集聚对人口集聚的促进作用则明显增强。因此,应从加大城市创新投入力度、突出创新发展,加快城市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控制部分产业集聚规模,以促进全社会经济良性且健康发展。

    2020年11期 No.523 145-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下载次数:14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

  • 《商业研究》投稿须知

    <正>《商业研究》(月刊)创刊于1958年,由郭沫若先生题写刊名,是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哈尔滨商业大学和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经济类专业学术期刊。秉承"大商大雅"的办刊理念,《商业研究》关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问题,刊文涵盖经济学多项领域,不断推出新观点和新思路,为政府决策部门、企业管理人士、理论研究人员和实际经济管理工作者提供参考。

    2020年11期 No.523 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