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研究

产业经济

  • 科技金融政策、创新要素集聚与产业链韧性——来自准自然实验的经验证据

    李晓龙;张子怡;郑强;

    科技金融作为推动产业链韧性提升的重要引擎,其政策实践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5—2021年中国277个地级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了科技金融政策对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政策显著提升了产业链韧性。机制分析表明,科技金融政策通过促进创新资本要素和创新人才要素向试点地区集聚,有效提升了产业链韧性。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东部城市、规模较大城市和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城市中,科技金融政策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科技金融政策不仅提升了试点地区的产业链韧性,还对地理邻近和经济邻近地区产生了积极的溢出效应。

    2025年03期 No.551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产业数字化转型能否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基于劳动力转移与技术渗透的双重视角

    张子珍;

    产业数字化转型作为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载体,正成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要素优化配置的核心动力。本研究基于2012—2022年中国27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从劳动力转移与技术渗透的双重视角出发,系统考察了产业数字化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机制及其作用路径。研究发现,产业数字化转型通过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和加速技术渗透扩散,显著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进程,为缩小城乡差距提供了新动能。异质性分析揭示,产业数字化的融合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和城市层级差异,其对中部地区城市及高行政级别城市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调节效应检验发现,财政分权制度通过提升政策适配性,高等教育发展通过增强技术扩散能力,均能有效强化产业数字化的城乡融合效应。进一步研究表明,产业数字化与城乡融合发展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只有当数字化水平突破中低发展阶段的门槛值时,才能显著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2025年03期 No.551 10-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双元创新协同、资源错配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田庆锋;方聪聪;曾紫韬;

    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核心支柱,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在于创新驱动,但由于利用式创新和探索式创新存在本质属性差异,如何通过双元创新协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组织双元理论和资源基础理论,从平衡和互补两个维度系统考察双元创新协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双元创新协同显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资源错配在双元创新协同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市场竞争环境和政府补贴均对双元创新协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之间关系具有调节作用,其中,市场动态性和政府补贴负向调节二者关系,市场竞争强度正向调节二者关系。异质性检验发现,东部地区双元创新协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中部和西部地区双元创新协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影响有限;双元创新协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对国有企业的影响未达显著性水平。

    2025年03期 No.551 2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生产性服务嵌入对制造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

    张军涛;闫昱睿;

    以专业化服务要素嵌入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是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运用中国地区投入产出表测算了30个省份16个制造行业的生产性服务业嵌入程度,实证考察了生产性服务嵌入对制造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嵌入可以提升制造企业创新质量,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均支持该核心结论;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嵌入可以通过在产业层面增强产业链完整性和协同性、在企业层面促进研发合作两条路径提高制造企业创新质量;进一步研究发现,生产性服务嵌入对具有更强知识吸收能力的高出口密集度企业、产业链下游企业以及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创新质量有更好的提升效应。研究结论为探索以生产性服务业嵌入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创新的两业融合发展路径提供了参考。

    2025年03期 No.551 3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财税研究

  • 公共数据平台开放与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来自市级政府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上线的准自然实验

    李佳昌;章力丹;蔡晓燕;

    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建立健全现代财政制度和切实防范财政风险的关键环节,事关政府职能履行与国家财政安全。本文基于市级政府公共数据平台上线的准自然实验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系统考察公共数据平台开放对地方财政可持续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共数据平台开放能够有效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机制分析表明公共数据平台开放可通过提高地方政府财政自给率、财政支出效率和缓解政府债务压力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异质性分析表明,政策效果呈梯度差异:公共数据平台开放在地理区位维度上对中西部地区财政可持续性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东部地区影响不显著,在债务负担维度上对高负债区域展现出显著的财政可持续性提升效应,在治理效能维度上能够有效提高政府效率和低水平地区的财政可持续性。据此,提出以增强地方财政可持续性为目标加快推动公共数据平台开放建设、以公共数据平台开放为导向推动新一轮的财税体制改革、以政策实施效果差异为维度发挥公共数据平台开放辐射作用等对策建议。

    2025年03期 No.551 43-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货币金融

  • 绿色金融政策、能源消费与城市经济绿色转型

    刘小湘;邓纲;

    绿色金融政策作为推动地方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对能源消费强度降低与结构优化、城市经济绿色转型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基于2011—2022年中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以中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实证检验绿色金融政策、能源消费与城市经济绿色转型三者的关系。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政策实施可显著推动城市经济绿色转型;机制分析发现,降低能源消费强度、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是绿色金融政策赋能城市经济绿色转型的两条重要传导路径;绿色金融政策对城市经济绿色转型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不仅能够推动本地城市经济绿色转型,还可推动相邻城市经济绿色转型;异质性分析发现,绿色金融政策对非老工业基地城市、非资源型城市、中心城市经济绿色转型的推动作用更强。

    2025年03期 No.551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金融对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影响研究——基于技术供给和产业需求视角

    肖仁桥;马博涵;钱丽;

    数字金融作为金融与科技结合的产物,是提升制造业绿色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基于2012—2021年中国各省份制造业面板数据,系统考察数字金融对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金融显著促进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异质性分析发现,数字金融对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的促进效应在中西部样本中显著为正,而对东部制造业效率的作用不明显,且对数字金融使用深度较高地区和绿色创新效率较低地区制造业的积极影响更为显著。机制检验发现,数字金融促进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的主要传导机制在于增强技术供给和诱发产业需求,且形成链式中介效应;数字人力资本、传统金融水平均正向调节数字金融对制造业绿色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

    2025年03期 No.551 64-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绿色金融政策推动了企业绿色转型吗?——兼论金融资源错配和数字化转型的调节作用

    刘海英;刘泽霄;

    企业绿色转型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战略举措。本研究基于2013—2022年中国城市与上市企业的匹配数据,从理论与实证两个维度系统探讨了绿色金融政策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政策对企业绿色转型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一影响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机制研究表明,金融资源错配会削弱绿色金融政策的积极效应,而企业数字化转型则能有效增强政策效果。异质性分析发现,从区域维度看,绿色金融政策对东部地区企业的促进作用显著,但对西部地区企业的影响效果不明显;从企业特征看,政策对高研发强度企业的绿色转型具有显著推动作用,而对低研发强度企业的影响则相对有限。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政策对高污染企业的绿色转型具有更为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存在供给过度型资源错配的企业则表现出明显的抑制作用。

    2025年03期 No.551 75-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财经纵横

  • 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

    黎振强;彭菲凡;

    发展数字经济是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的重要途径。基于2011—2022年中国274个城市的相关数据,本文采用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双重机器学习等方法,以“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试点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探讨数字经济发展对城市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表明,数字经济发展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在传导机制上,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通过产业结构升级、绿色技术创新提升城市碳排放效率;异质性分析表明,在不同类型的试验区和资源禀赋不同的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存在差异。

    2025年03期 No.551 85-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字经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与全球价值链嵌入

    谢海燕;

    以2014—2023年中国沪深A股174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借助基准回归模型与中介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全球价值链嵌入的影响及传导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正向促进全球价值链嵌入。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正向促进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过程中具有中介作用。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中西部地区以及东北地区,数字经济对全球价值链嵌入的推动作用在东部地区更显著;相较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数字经济对第三产业全球价值链嵌入的促进作用更强。因此,应适度超前布局数字基础设施、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攻关、加强区域特色发展,推动产业全球价值链嵌入。

    2025年03期 No.551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人工智能应用、新兴技术追赶与企业高质量发展

    梁建秀;张守夫;

    本文选取2014—2023年作为研究考察期,以中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多种计量模型实证考察人工智能应用、新兴技术追赶与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应用能够显著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异质性分析证实,相较于中小规模企业与民营企业而言,人工智能应用对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在大规模企业与国有企业表现得更为明显;中介效应分析佐证,人工智能应用可通过促进新兴技术追赶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门槛效应分析发现,人工智能应用对企业高质量发展存在单一门槛效应。

    2025年03期 No.551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据要素市场化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了吗?——基于要素融合与战略协同视角的研究

    李莹;汪晓文;田雨琦;

    数据要素作为新时代国家基础性战略资源,其市场化配置对释放数据要素红利,培育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要素市场化改革背景,系统阐释数据要素市场化赋能新质生产力的理论机制,以各地陆续设立数据交易平台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考察数据要素市场化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显著促进了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政府主导和企业主导建设的数据交易平台对于新质生产力发展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新质生产力赋能效应在技术禀赋较高、人力资本较优的企业及数字基建完善的地区更为显著。机制检验表明,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通过促进要素融合、企业战略协同进而推动新质生产力培育。进一步分析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具有供应链溢出效应,要素市场化配置会沿着供应链网络对下游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025年03期 No.551 110-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7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

    潘鹤思;金菊;王俊;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进步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决定力量,区别于以往依靠大量资源要素投入来谋求农业增长的传统生产力,中国式农业现代化发展亟需新的生产力动能。本文选取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系统探讨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影响机理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提升有显著驱动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提升是新质生产力驱动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传导渠道;门槛效应分析表明,在数字经济水平高于双门槛、经济发展水平高于单门槛、人力资本水平处于中间门槛值的地区,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推动作用更强;异质性分析发现,新质生产力对中国式农业现代化的促进效应在东部地区、粮食主销区、土地高转流转组和丘陵过渡区更为显著。

    2025年03期 No.551 12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管理天地

  • ESG实践与企业价值创造——基于绿色技术和绿色管理创新视角

    冯乐乐;马志强;

    随着全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化,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SG)逐渐成为衡量企业可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标准。本文基于2011-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企业ESG实践对企业价值创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企业ESG实践可以显著促进企业价值创造。机制检验表明,企业ESG实践主要通过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和提升绿色管理创新的双重机制来促进企业价值创造。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非国有企业和制造业企业以及东部和中部地区企业中,积极履行ESG实践对于企业价值创造的促进作用更明显。门槛效应分析发现,环境规制在ESG实践与企业价值创造的关系中呈现显著的双门槛效应。在较低和较高环境规制强度下,ESG实践对企业价值创造存在抑制作用;而在适中的环境规制强度区间,ESG实践能够显著提升企业价值创造。

    2025年03期 No.551 132-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数据要素市场化与企业供应链韧性——基于双重机器学习的因果推断

    黄桂琴;胡赵顺;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研究数据要素市场化对企业供应链韧性的提升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基于双重机器学习方法,系统考察了数据要素市场化对企业多维度供应链韧性的影响机制,重点分析了技术创新能力、交易成本以及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从供应链稳定性和抗风险性的双重维度,以及供应链动态能力视角来看,数据要素市场化均能显著提升企业供应链韧性。机制分析发现,数据要素市场化通过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降低供应链交易成本和实现生产要素的数字化等途径提升供应链任性。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非国有企业、竞争激烈行业的企业和实体企业,数据要素市场化的影响更为显著。本研究不仅揭示了数据要素市场化对供应链韧性的政策效应,还为完善数据生态体系、推动数据技术创新、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启示。

    2025年03期 No.551 142-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