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研究

商业经济

  • 商业模式数字化与企业绩效——基于“互联网+”板块259家上市企业的实证研究

    蔡春花;

    商业模式数字化是使用数字化技术,通过新的业务逻辑来创造、传递和捕获价值的过程。本文旨在探讨商业模式数字化路径及其对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用户数字化与运营能力和发展能力间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关键业务数据化在用户数字化与运营能力的关系间起着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即存在替代效应;关键业务数据化与运营能力间呈显著的U型关系;关键合作网络化与运营能力间呈显著的U型关系,但同样受到关键业务数据化显著的负向调节;用户数字化、关键业务数据化和关键合作网络化与盈利能力间既不存在显著的U型关系,也不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2022年02期 No.532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4K]
    [下载次数:2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产业经济

  • 产业结构视角下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基于门限效应的实证分析

    蒋瑛;刘琳;刘寒绮;

    本文从产业结构视角探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波动的非对称性影响,理论分析发现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主要通过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影响到经济波动,产业结构分别通过要素再配置效应、产品调整效应和需求收入弹性效应改变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基于1992Q2-2019Q4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指数以及其他宏观经济变量的季度数据,本文构建一个四变量VAR模型,结果显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波动、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均存在负向冲击。进一步构建三个三变量TVAR模型,检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波动的负向冲击是否受到产业结构的变迁速度、合理化和高级化三个维度的门限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区制的产业结构变迁速度和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都加剧了此类负向冲击,而高区制的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具有平抑此类负向冲击的作用。

    2022年02期 No.532 12-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7K]
    [下载次数:8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开放视角下产业融合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

    吴敬伟;江静;

    服务开放与产业融合是打破制造业价值链“低端锁定”,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附加值贸易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数据库,选取2005-2014年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构建生产性服务开放视角下的产业融合率指标,研究产业开放融合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开放融合显著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外部生产性服务投入影响产业开放融合对制造业价值链攀升效应的显著性,并且制造业的技术和资本要素密集度越高,产业开放融合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作用越强。因此,中国应加快并有序推进产业开放融合进程,营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充分吸收国外先进知识和技术,提高制造业竞争力。

    2022年02期 No.532 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8K]
    [下载次数:7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货币金融

  • 浮动汇率持续期的国别差异:计量识别、经济解释与政策含义

    李淼;郝玉青;路继业;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作为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经济运行和宏观政策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155个经济体1980-2016年的面板数据,利用生存分析模型中非参数、半参数技术系统研究浮动汇率制度持续期在不同发展阶段经济体中的差异性。研究发现:非参数估计的主要结果表明浮动汇率制度在发达经济体的持续期最长,在发展中经济体的持续期居中,浮动汇率制度持续期在新兴经济体最短。发达经济体金融发展程度越高,其退出浮动汇率制度的风险越低。新兴经济体贸易集中度、经济发展程度和金融发展程度提高,其退出浮动汇率制度的风险均增加。发展中经济体估计结果表明其政治、经济和金融因素具有较大波动性,这些因素能通过不同渠道和机制对其汇率制度选择产生影响。

    2022年02期 No.532 3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效应

    张小锋;王菁彤;

    数字普惠金融对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具有吸纳、增长和包容效应。基于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释析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研究表明:因异质性不同数字普惠金融能有效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全国和东中部同时存在线性和非线性关系,但因单门槛限值不同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经济增长上中部效应要明显高于东部,而西部和东北两者只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覆盖面指数、使用率指数和数字化指数所发挥的作用不同,覆盖面指数能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使用率指数在西部和东北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数字化指数在东中部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因此,需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实施差异性的财政政策、提升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和使用率,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022年02期 No.532 40-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1K]
    [下载次数:2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三农经济

  •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基于黑龙江省的微观考察

    郭翔宇;李佳丽;杜旭;

    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两大战略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水平,并运用主成分回归模型分析两系统协同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9年黑龙江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与乡村振兴水平不断提升,乡村振兴水平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二者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协调等级由初级协调发展为中级协调;人口流动、资金支持、公共服务均等化、财政保障能力、产业协调、信息化与两系统协同发展呈正相关关系,收入差距缩小程度和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与两系统协同发展呈负相关关系。

    2022年02期 No.532 49-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7K]
    [下载次数:15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收储制度改革能否推动玉米高质量发展?——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

    叶锋;李谷成;李欠男;

    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是稳步推进粮食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2010-2018年全国20个玉米主产省的面板数据,基于双重差分模型(DID)的研究设计,以全要素生产率来表征发展质量,分析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发展质量的静态影响和动态效应,并探讨其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我国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在考察期内呈现出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1.00%,且2016年后年均增长率为1.30%;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促进了玉米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但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主要原因在于收储制度改革初期玉米生产者补贴仍处于探索阶段,未能积极引导农户合理种植;收储制度改革通过资源配置效应、成本效应和财富效应提升了玉米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应坚持以市场为主导的粮食支持制度改革,增进玉米生产者补贴的合理性,补齐玉米收储制度改革中的短板,以进一步推动玉米高质量发展。

    2022年02期 No.532 56-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7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财经纵横

  • 制造业价值链攀升能否成为我国节能减排的动力?

    陈浩;郑洁;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制造业价值链攀升能否同时实现节能和减排,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是实现绿色转型发展的关键。本文在梳理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影响碳排放强度的内在机理与传导机制的基础上,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相关的理论假说和中介传导机制进行识别检验,研究发现:中国区域制造业价值链攀升可以成为节能减排的动力,二者之间存在典型的“倒U”型关系,具有显著的“时间惯性”和“空间溢出效应”;制造业价值链攀升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脱钩”状态受制造业不同能耗强度和要素密集度的异质性影响。进一步传导机制分析发现,处于不同攀升时期的制造业在给予中介效应非线性冲击后,能源强度效应、产业高级化效应、产业合理化效应在传导路径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而技术进步效应的中介作用并不显著。

    2022年02期 No.532 6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9K]
    [下载次数:7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环境规制与制造业产能利用率——基于技术创新的调节效应分析

    刘帅;金殿臣;

    统筹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与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提高是中国经济步入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本文从环境规制影响产能利用率的理论脉络出发,探索环境质量与制造业产能利用率提高双赢的可能性,采用2001-2017年制造业19个细分行业面板数据,构建随机森林和系统广义矩估计模型,检验环境规制、技术创新及二者交互项对制造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规制与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整体而言,技术创新并未在环境规制提升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中起到显著地调节效应,但具有明显的行业分化特征。其中,技术创新的正向调节效应在中高技术制造业和清洁型制造业更为显著。“十四五”时期应将完善环境规制体系、改进环境治理方式与制造业绿色技术创新有机结合,坚持创新驱动生产方式绿色转型,以高质量供给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

    2022年02期 No.532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7K]
    [下载次数:10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对外技术依赖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机制

    宫东真;景维民;祝德生;

    面临着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和提升企业创新质量是中国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根据工业上市公司专利被引用数据库,运用Heckman两步法模型和GMM模型解决内生性问题,研究对外技术依赖对我国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对外技术高度依赖抑制了企业创新质量,尤其在高技术领域和高难度创新方面;就异质性而言,在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对外技术依赖对创新质量的抑制性越强;机制检验还发现对外技术依赖主要通过抑制创新能力和创新信心抑制企业创新质量。最后的结论是,市场化程度、知识产权保护程度和政府创新支持度的提高均有助于减弱对外技术依赖对企业创新质量的抑制程度。因此,大力促进我国主动提升创新质量、降低对外技术依赖程度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2022年02期 No.532 86-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6K]
    [下载次数:7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政府补助、资本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实证研究

    权锡鉴;朱雪;

    技术创新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驱力,为探究政府补助、资本结构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间的关系,本文以工信部公布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中的上市公司2012-2019年间的数据为研究样本,运用DEA模型对其技术创新效率进行评价与分析,实证检验政府补助对企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及资本结构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研究发现:政府补助能显著促进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二者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企业资本结构的改进有利于其进行技术创新;资本结构在政府补助与企业技术创新效率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促使企业更为合理地利用获得的政府创新补助,从而提升其技术创新水平。

    2022年02期 No.532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下载次数:24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1 ]
  • 产权保护、企业家精神与第三次分配

    贾海东;关然;

    作为对初次分配、再分配进行的制度弥补,第三次分配带有明显的自愿性与道德性,但同时制度运行持续性、权利义务的明确性与社会福利总体的递增性是其基本特征,因而又表现为一种法律规则。如何保证带有道德属性的社会规则持续稳定地增加社会福利,寻找财产法支撑与组织法依托成为关键出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三次分配,应当立足财产法下产权保护不力与组织法下企业家精神式微的基本现状,构建适合社会所需的三次分配制度。为此,在检讨第三次分配法律规则属性之时,通过司法维度弥补财产法与组织法支撑的不足,成为第三次分配中社会规则得以有效运转的前提。

    2022年02期 No.532 104-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9K]
    [下载次数:6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管理天地

  • 薪酬水平与企业效益的协同效应关系——基于异质性的分析视角

    王晓云;周云波;

    本文以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使用2007-2017年国泰安数据库(CSMAR)和中国数据研究平台数据(CNRDS),从薪酬分配视角系统地考察企业内部薪酬水平与企业效益的关系,采用联立方程模型论证员工薪酬水平与企业效益间相互促进的协同效应关系,对比分析企业内部不同群体薪酬水平与企业效益间关系的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首先,员工薪酬水平与企业效益之间呈现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协同效应关系。其次,从异质性的研究视角来看,管理者薪酬水平、普通员工薪酬水平与企业效益也呈现出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互动关系。再次,管理者薪酬水平的激励强度要高于普通员工,而普通员工对企业利润的分享强度要高于管理者,这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不同群体的劳动分工及其对企业的边际贡献差异所致。

    2022年02期 No.532 11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7K]
    [下载次数:9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同伴效应:“理性”抑或“盲从”?

    易志高;张烨;

    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主要关注企业内部因素对其的影响,本文以2008-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作为样本,重点探究盈余管理同伴效应的存在性、情境因素及经济后果。研究表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受到行业同伴的显著影响,是管理者对同伴行为理性学习的结果;行业跟随者对具有信息优势的领导者盈余管理决策较敏感,且高竞争度行业中的企业模仿行为更明显;盈余管理同伴效应在短期内能提高企业价值,长期则可能损害企业价值;理性学习行为是同伴效应产生的内在机制,而媒体报道可影响管理者的理性学习,进而抑制盈余管理在同伴企业之间的“传染”。

    2022年02期 No.532 12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2K]
    [下载次数:9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高管特征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效应

    路博;

    高管特征对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效应因股权性质不同而有所差异。本文以汽车制造业110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实证检验高管特征对不同性质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高管的学历、任期、薪酬、兼职程度与国有及非国有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均相关,但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对国有上市公司来说,高管年龄与其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但非国有上市公司这一影响并不显著;高管性别对国有及非国有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均没有显著影响。

    2022年02期 No.532 133-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4K]
    [下载次数:20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世界经济

  •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中国构建RCEP区域价值链研究

    杨慧瀛;初天天;欧阳安;

    构建RCEP区域价值链是中国基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进产业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关注的问题。鉴于中国经济发展及转型仍需国际循环赋能,及其面临逆全球化趋势增强的现实冲突,重新思考如何在RCEP范围内依托小口径国际循环与国内大循环构建区域价值链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采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价值链长度、增加值贸易显性比较优势测度方法,验证中国已经具备构建RCEP区域价值链的现实基础;根据区域内各国价值链地位及参与度分布,提出基于小口径国际循环的RCEP区域价值链产业分工合作模式;充分发挥自由贸易试验区(港)位于双循环交汇点的区位与制度优势,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嵌套型”RCEP区域价值链空间布局模式。

    2022年02期 No.532 142-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下载次数:1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