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保国;王耘丰;
现今以电商直播为代表的新型网络营销模式深刻影响着消费者购物方式,电商直播以其独有的实时互动性为消费者营造了真实的购物体验。随着"互联网营销师"被列为正式职业,这种新型的营销模式将被更为广泛的接受。基于SOR理论和感知价值理论,本文将电商主播特征概括为互动性、真实性、专业性和知名度,并采取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电商主播特征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的研究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主播特征对消费者感知价值具有正向影响作用,感知价值进一步正向影响消费者信任,进而促进其购买意愿。
2021年01期 No.525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下载次数:15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3 ] |[阅读次数:1 ] - 王继光;郭颖强;
基于有限理性和公平关切的视角,本文考察零售商自有品牌供应链的定价决策及公平关切和认可度对供应链价格和利润的影响。研究发现,与理性情况相比,制造商为有限理性者时,知名品牌批发价格与公平关切正相关,两种产品的市场价格不变,零售商利润向制造商转移;零售商为有限理性者时,知名品牌市场价格与公平关切正相关,零售商为扩大自有品牌利益导致双方利益受损;自有品牌认可度越接近知名品牌,零售商利润越高,制造商知名品牌则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2021年01期 No.525 7-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91K] [下载次数:6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白世贞;魏胜;王忠勋;
越来越多的旅游产品加入仪式性活动来增加产品的魅力,以提升形象和吸引游客。本文从微观视角切入,基于M-R模型构建旅游仪式感、旅游者情感和重游意愿的关系模型,并通过问卷收集数据。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旅游仪式感中的独特性和礼仪性对旅游者重游意愿有正向影响;在旅游仪式活动中,旅游者情感对重游意愿的影响作用存在差异,其中愉快对旅游者重游意愿没有影响作用,唤醒对旅游者重游意愿有正向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对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景区开发具有实践意义。
2021年01期 No.525 1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下载次数:27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张瑞;陈雪;孙夏令;
本文利用2003—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环境规制、经济多样性对能源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能源强度、环境规制、经济多样性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环境规制与能源强度存在显著非线性关系,东、中部地区环境规制与能源强度存在显著"倒U型"非线性关系,西部地区存在显著"U型"非线性关系;经济多样性与能源强度存在显著负相关影响,东部地区环境壁垒已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应充分考虑地区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制定环境政策,加快形成产业准入的环境壁垒,淘汰落后高耗能产业,增加具有"节能倾向"的研发投入,"东缓西快"地推进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由"褐色"向"绿色"转变。
2021年01期 No.525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0K] [下载次数:1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李波;张胜利;
本文利用我国2008—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非税收入空间竞争的增长效应。结果显示:虽然区域非税收入会显著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但区域间非税收入竞争不利于区域经济增长;并且,非税收入及其空间竞争的增长效应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其中,政府名义或特权类非税收入及其空间竞争均有利于区域经济增长,国有产权类非税收入及其空间竞争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一正一负,而行政事业性收费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仅体现于空间竞争,罚没收入及其空间竞争则对经济增长无影响;进一步地,由于各区域非税收入负担程度、各项非税收入依据及征收性质的差异,非税收入及其空间竞争的增长效应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内的表现也不尽相同,且各类非税收入在各大区域内的影响也存在显著的结构差异。结论表明,在"减税降费"政策调整的现实背景下,各区域应合理把握不同类别非税收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避免陷入"无序竞争"。
2021年01期 No.525 32-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8K] [下载次数:9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宋亮;朱强;
增加高质量粮食供给满足消费者不断提升的需求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目标。2016年国家对玉米收储(最低价收购)制度实行"市场定价,价补分离"改革,本文在政策机理分析的基础上,实证检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对粮食收获质量的影响。研究显示: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后玉米收获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其政策的溢出效应使得非政策区玉米收获质量提升效应与政策实施区是一致的。说明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发挥了市场机制价格信号作用,通过优质优价效应调节了资源配置和生产结构,提高了玉米收获质量。但是基于对比的继续实行最低价收购托市政策的稻谷、小麦的收获质量出现了一定的下降,分析认为这是因为最低价收购保护政策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质量价格对收入的影响作用。因此,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二是改变农业支持方式;三是建立一个相对"作物中立"的农业政策。
2021年01期 No.525 4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0K] [下载次数:6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熊小果;
近几年来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回潮,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具有同构性,西方发达国家贸易政策始终在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之间做螺旋运动。作为相互角力的各资本集团利益竞争的手段、资产者剥削无产者剩余价值以实现资本增殖的工具,贸易政策既是形塑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螺旋运动的"理性力量",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性揭示的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政策二重性的历史本质。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批判性揭示中蕴藏着破解西方发达国家贸易政策"自由-保护"螺旋运动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和出路,为我国应对贸易保护主义挑战、破解逆全球化困局、打造经济内外双循环格局、推进世界经济善治指明了方向。
2021年01期 No.525 5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6K] [下载次数:6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田涛;刘侣萍;许泱;
对主权货币充当国际本位货币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无论是贵金属时代还是信用货币时代,主权货币成为国际本位货币都会面临"特里芬两难"的矛盾,这种内生制度矛盾是由主权货币的本币属性与充当国际本位币的公共属性不一致所导致的。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的分析表明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决定了货币源自商品,而缺乏价值的信用货币国际化必须建立在本国较强的政治影响力和经济实力基础之上,通过国家信用的"背书"才能在世界市场行使货币职能,这也是信用货币充当国际本位币在机制设计上所固有的内在缺陷。因此,人民币国际化的目标应立足在国际市场上的计价、支付和结算功能,淡化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功能,并结合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以及我国所处的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实施切实可行的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路径。
2021年01期 No.525 5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9K] [下载次数:11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林建勇;杨超;
经济全球化引起的全球收入分配格局失衡,其中资本所有者相对于劳动要素供给者获益更多已成既定共识,但关于劳动收入内部结构演变及其原因的研究却显得相对不足。本文试图从全球价值链嵌入的角度分析经济全球化如何影响不同技能水平劳动力的收入份额变化。研究发现全球价值链嵌入降低了中等技能和低技能劳动者的收入份额,提高了高技能劳动者的收入份额。相对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全球价值链的嵌入具有更明显的"高技能偏向",即全球价值链嵌入更能够提高高技能劳动者的收入份额。全球价值链嵌入使得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呈现出明显的"极化"现象,而发展中国家目前总体虽没有出现明显的"极化"现象,但已经有微弱的"极化"趋势显现。本文的研究发现为理解"逆全球化发生在发达国家,拥护全球化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2021年01期 No.525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0K] [下载次数:7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程中海;屠颜颍;
当前中国提速推进与RCEP成员国的经贸谈判,这是引领经济全球化和提振后疫情时代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积极信号。基于OECD(2018TiVA)数据库,创新性的以增加值贸易视角比较测度分析了中国与RCEP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水平,实证检验了增加值贸易下中国与RCEP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增加值贸易下中国与RCEP国家制造业静态产业内贸易主要在资本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部门;区域内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动态演变和参与国际化生产层次具有"劳动密集型-资本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的阶梯状特征;FDI、人均GDP、工业化水平、开放经济距离和基础设施质量是影响增加值贸易下中国与RCEP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且存在显著空间差异和行业异质性。基于此,结合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贸格局,从增加值贸易视角我国应积极采取促进中国与RCEP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政策。
2021年01期 No.525 7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8K] [下载次数:19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6 ] |[阅读次数:1 ]
- 蒋程虹;李伟;
在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再配置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构成和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本文对钱纳里和赛尔奎因产业结构理论去工业化阶段分析的不足进行补充,测算了20世纪70年代以后9个样本国家经济增长中劳动力和资本的再配置效应,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完整的工业化和去工业化进程的要素再配置结构效应模型。研究发现:(1)在工业化阶段,再配置效应的变化趋势与钱纳里和赛尔奎因所构建的变化模式一致,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出现了再配置效应逐渐上升的情况,并且劳动力再配置效应远高于资本的再配置效应。(2)在去工业化阶段,要素再配置效应出现了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再配置效应依然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这一阶段中,资本的再配置效应超越劳动力再配置效应成为了再配置效应的主体。(3)现代发达服务经济体中,产业结构基本稳定,要素再配置效应的来源主要是资本和劳动增量结构的变化,此时资本的结构变化更有效率。
2021年01期 No.525 105-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4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亚鹏;李成;
本文从劳动力成本上升视角来剖释企业"脱实向虚"的驱动因素,并利用2007-2018年上市企业作为样本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劳动力成本上升显著促进了企业金融化,对企业"脱实向虚"产生了驱动效应;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实体企业增加了金融资产持有规模,金融渠道盈利比重提高;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金融化的驱动效应在竞争更激烈的行业和内部盈利压力更大的企业中表现更为明显,而研发投入有助于减轻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金融化的正向影响。进一步基于企业实业业绩和实业投资两个角度的作用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劳动力成本上涨引发的实业业绩下滑是劳动力成本影响企业金融化的重要中介渠道。结论表明,要重视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脱实向虚"的驱动效应,激励企业研发创新,并从效率层面提高实业投资的长期回报。
2021年01期 No.525 116-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5K] [下载次数:7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安孟;张诚;
本文将FDI、劳动力的工资扭曲纳入统一的框架,系统分析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采用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方法对中国大陆31省(市、自治区)的劳动力工资扭曲指数进行测算,利用2003-2017年的中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检验各因素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结果表明:外资的进入和工资扭曲都降低了劳动收入份额,但随着工资扭曲的加剧,外资对劳动收入份额的负向作用得到缓解;除此,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劳动要素使用数量下降、资本深化、高水平人力资本缺乏、劳动力流动不畅和配置效率不高等因素,都抑制了劳动工资份额的提升。因此,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须在招商引资政策、推进要素市场建设、加大财政金融支持上进行必要的制度改进。
2021年01期 No.525 127-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5K] [下载次数:8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