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研究

商业经济

  • 考虑自有品牌的零售商订购及退货策略研究

    郭俊杰;赵启兰;宋光;

    自有品牌能够提升零售商竞争力,但零售商引入自有品牌时需面对库存成本上涨、零供矛盾、消费者认可度不足等挑战。本文基于零售商订购成本、消费者退货成本、产品残值率、供应链利润等因素,构建博弈模型,解决零售商自有品牌与知名品牌间的订购与差异化退货策略的决策问题。研究表明,退货策略对两类商品的最优订购量具有显著影响,零售商制定退货策略时应根据消费者的退货成本与产品残值率进行动态调整;在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时,零售商对自有品牌采取限制性的退货政策是最优选择;在追求供应链利润最大化时,差异化退货策略能够优化订购和供应链效率;而追求自有品牌销量最大化时,宽松的退货政策有助于提升自有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2025年01期 No.549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产业经济

  • 政府数据开放对中国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

    孙国良;

    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政府数据资源开放可以赋能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本文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DID),采用2007—2023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的高技术企业样本数据,系统考察政府数据开放对中国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政府数据开放能够显著推动中国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分析发现,政府数据开放可通过发挥信息溢出效应、创新协同效应,推动中国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异质性分析发现,政府数据开放对于国有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具有更显著的影响,在市场竞争程度较高行业,政府数据开放对高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影响更显著。

    2025年01期 No.549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0K]
    [下载次数:2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数据要素密度、产业链数智固碳与中国零碳变革

    庞磊;焦世杰;

    数据要素密度提升产业链数智固碳能力,推动关键核心产业零碳变革,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利用国泰安等数据库,本文选取2011—2023年中国259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考察数据要素密度对中国零碳变革的推动作用。研究发现:数据要素密度显著推动了中国零碳变革,二者之间存在U型的非线性关系;产业链数智固碳承担数据要素密度与中国零碳变革的部分中介效应;数据要素密度推动中国零碳变革作用强度存在“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东北地区”的区域异质性、“碳达峰试点>非碳达峰试点”的试点异质性与“创新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的政策异质性。因此,我国应从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增强数据嵌入力度与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着手,寻找零碳变革的解决思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2025年01期 No.549 20-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4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创新驱动政策能否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来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经验证据

    张广乐;李海涛;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是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的实施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提供了新动能。本文以2006—2023年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为准自然实验,实证考察了创新驱动政策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效应与机制作用。研究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存在显著促进作用。异质性结果表明,在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行业分组下,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显著促进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机制检验发现,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主要通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持力度加大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增强。

    2025年01期 No.549 29-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3K]
    [下载次数:6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数字化、制造业服务业融合与产业链韧性

    张振继;杨慧玲;易恩文;

    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维护我国产业安全稳定发展,是建设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2008—2021年中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化转型和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对我国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研究发现,数字化显著提升了我国产业链韧性水平,制造业服务化和制造业服务业协同发展作为两业融合发展的典型形态,均在提升产业链韧性、尤其在推动第二产业的产业链韧性和第三产业的产业链韧性上发挥了较强中介作用。进一步分析表明,数字化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作用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南方地区和非传统老工业地区更显著;数字化对产业链韧性的提升具有显著的地理距离空间溢出效应,而其经济距离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说明在数字化时代地理距离仍旧是影响城市间联系的关键因素。

    2025年01期 No.549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8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货币金融

  • 科技金融如何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

    姚凤阁;于佳怡;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塑造发展经济新优势的必然要求,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是积极稳妥发展科技金融的接入口。在此背景下,本文以2013—2022年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构建了企业新质生产力指标体系并进行了测算,采取多时点双重差分法,实证考察了科技与金融结合对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政策能够有效提升企业新质生产力。机制检验发现,科技金融通过政府创新补贴与信息约束程度影响企业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分析还表明,企业性质、企业生命周期、企业所在地市场化程度以及企业所处地理位置等内外部环境差异会导致科技金融政策出现异质性的影响效应。

    2025年01期 No.549 47-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5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金融资源错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数字化转型的调节效应

    金春雨;孙玉娇;

    提升新质生产力要坚持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应对数字时代挑战和机遇的必经之路。本文基于A股制造业上市企业数据,分析金融资源错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考察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金融资源错配会显著抑制企业绿色创新水平;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减弱金融资源错配对企业绿色创新的抑制作用;非国有企业和非重污染企业金融资源错配对绿色创新的抑制作用更加显著,数字化转型能够削弱金融资源错配对非国有企业绿色创新和实质性绿色创新以及非重污染企业绿色创新、实质性绿色创新和策略性绿色创新等负向影响。

    2025年01期 No.549 57-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8K]
    [下载次数:3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财经纵横

  • 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吗?

    万宇佳;饶邦韬;国胜铁;

    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增强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1—2019年上市企业微观数据,将“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设立作为大数据发展的准自然实验,采用多期差分法考察大数据发展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设立显著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且其正向促进效应随着政策实施时间逐渐增强。机制检验发现,在微观层面上,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通过企业数字化转型效应、投资增加效应和融资约束缓解效应等渠道推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在宏观层面上,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通过优秀人才集聚效应和城市创新创业水平提升效应等渠道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检验结果发现,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对位于市场化程度更高地区的企业、东部地区企业、成长性高的企业以及民营企业更为明显。

    2025年01期 No.549 6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链主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碳减排的协同效应

    刘备;张玉凤;彭甲超;

    前沿研究关注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碳排放的影响,而忽略了碳减排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效果,更未聚焦链主企业。本文以2010—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链主企业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联立方程模型,结合三阶段最小二乘估计方法(3SLS),探究链主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碳减排的协同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链主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碳减排存在协同效应。在制造业和重污染企业中,链主企业数字化转型与碳减排之间的协同效应更明显。影响机制方面,链主企业数字化转型主要通过绿色技术创新效应、供应链管理优化效应和生产率提升效应推动企业降低碳排放,碳减排主要通过政府补贴效应和企业资本更新效应拉动企业进行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拓展分析发现,高管环保背景和企业ESG表现在链主企业协同推进数字化转型与实现碳减排目标的进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2025年01期 No.549 7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模式差异对贸易竞争强度的影响

    李宏;田明羽;

    产业链创新链融合不仅是提升国际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同时也是发展中国家减少对外技术依赖、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基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报告(GII)与世界银行WDI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在构建产业链创新链融合指标体系基础上,深入考察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双链融合模式差异对贸易竞争强度的异质性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能够显著提升发展中国家贸易竞争强度但对发达国家没有明显效应;产业链创新链融合能够通过出口结构效应与出口价格效应提升贸易竞争强度,但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发达国家出口结构效应的拉动作用与发展中国家方向一致但影响效应更低,而发达国家出口价格效应对贸易竞争强度的拉动方向则与发展中国家截然相反。

    2025年01期 No.549 90-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3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财税研究

  • 增值税留抵退税能促进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吗?

    辛冲冲;金强;钟舜彬;

    企业数字技术创新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本文使用文本分析法识别企业数字专利,衡量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并与上市公司财务数据进行匹配,以2018年出台的财税[2018]70号文件作为准自然实验,实证考察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对企业数字技术创新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能够显著激励企业数字技术创新,表现为企业数字专利授权数量和企业数字授权专利占比的提升。机制分析表明,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主要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激励企业数字投资以及促进人力资本升级等三条路径,促进企业数字技术创新。异质性分析发现,相较于国有企业,增值税留抵退税对民营企业数字技术创新激励效应更加显著。从企业数字技术创新路径来看,增值税留抵退税主要促进了企业应用层面的数字创新,对企业底层技术数字创新没有产生显著激励效应。政府数字采购与增值税留抵退税政策存在政策协同效应,两项政策相结合能够更好地促进企业数字技术创新。

    2025年01期 No.549 101-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5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管理天地

  • 制造业服务化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基于缓解牛鞭效应的视角

    刘亭立;云世纪;

    在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加剧和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的背景下,本文以2012—2023年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服务型制造对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服务型制造发展过程中,随着制造业服务化水平的提高,供应链韧性随之提升,主要的作用机制在于服务化转型有助于缓解牛鞭效应,服务化提高供应链韧性存在着供应链后向溢出效应。异质性分析发现,高新技术企业以及具有较高人工智能水平的企业,服务化对供应链韧性的促进效应更加显著。

    2025年01期 No.549 112-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9K]
    [下载次数:5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ESG表现——基于资源获取与配置视角

    张新月;刘智云;师博;

    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其通过资源重构机制赋能ESG表现的内在路径亟待理论阐释。本文基于企业资源编排理论,构建“资源获取-资源配置”双维度分析框架,以2010—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数字化转型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化转型显著提升企业环境治理、社会责任履行与公司治理效能。机制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通过拓展融资渠道、强化技术协同网络及优化关系资本配置提升资源获取规模,同时借助创新要素重组、绿色投资倾斜及生产流程再造实现资源配置效率跃升,进而推动企业ESG表现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化转型对融资约束显著、财务风险较高及战略规划短视的企业具有更强的ESG改善效应,突显其促进企业均衡发展的普惠价值。此外,数字化转型通过抑制企业的选择性披露、“漂绿”及策略性创新等行为有效提升ESG信息披露质量。

    2025年01期 No.549 122-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下载次数:6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国有股权参股与民营企业杠杆操纵

    王钰涵;闫春;

    民营企业应对“去杠杆”政策的策略性行为已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挑战。利用2007—2022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数据,实证检验了国有股权参股对民营企业杠杆操纵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国有股权参股可以显著缓解民营企业的杠杆操纵程度。机制研究表明,国有资本参股通过提升民营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优化其治理水平进而弱化杠杆操纵的动机;同时增强民营企业的股价信息含量,抑制其借助内部优势构筑信息壁垒,继而降低杠杆操纵。针对不同压力情境测试发现,高去杠杆压力和高融资压力削弱了国有股权的治理与信息优势;高声誉损失压力和良好融资环境强化了主效应。拓展性研究显示,拥有较高管理层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的内部治理制度、分析师关注度高和机构投资者外部监督力度大的样本企业中,国有股权参股对民营企业的杠杆操纵的缓解作用显著。此外,区分杠杆操纵形式发现,国有股权参股对名股实债的抑制效应更加显著。

    2025年01期 No.549 132-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非正式制度、社会资本与企业杠杆操纵

    贺佳;王佳瑞;郭俊汝;

    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加剧与我国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企业杠杆率调控已成为防范系统性风险的关键议题。本文基于2008—2021年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数据,从非正式制度视角考察了CEO社会资本对企业杠杆操纵的影响。研究发现,CEO社会资本能够显著抑制企业杠杆操纵。机制分析表明,CEO社会资本主要发挥“资源效应”和“治理效应”,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和强化内部控制来抑制企业杠杆操纵。从CEO社会资本的具体类别来看,政治社会资本和学术社会资本均能显著抑制企业杠杆操纵,而商业社会资本无显著影响。从杠杆操纵的手段来看,CEO社会资本主要约束企业“表外负债”式杠杆操纵行为,并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的违约风险。此外,区域金融供给和社会信任在CEO社会资本对企业杠杆操纵的影响中发挥了调节作用。

    2025年01期 No.549 143-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9K]
    [下载次数:1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