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保护、企业家精神与第三次分配Property Rights Protec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Third Distribution
贾海东;关然;
摘要(Abstract):
作为对初次分配、再分配进行的制度弥补,第三次分配带有明显的自愿性与道德性,但同时制度运行持续性、权利义务的明确性与社会福利总体的递增性是其基本特征,因而又表现为一种法律规则。如何保证带有道德属性的社会规则持续稳定地增加社会福利,寻找财产法支撑与组织法依托成为关键出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第三次分配,应当立足财产法下产权保护不力与组织法下企业家精神式微的基本现状,构建适合社会所需的三次分配制度。为此,在检讨第三次分配法律规则属性之时,通过司法维度弥补财产法与组织法支撑的不足,成为第三次分配中社会规则得以有效运转的前提。
关键词(KeyWords): 第三次分配;社会规则;法律规则;产权保护;企业家精神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公司法制度竞争视野下股权结构变革研究”,项目编号:21BFX095
作者(Authors): 贾海东;关然;
DOI: 10.13902/j.cnki.syyj.2022.02.012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 [2] 白光昭.第三次分配:背景、内涵及治理路径[J].中国行政管理,2020(12):122.
- [3] 厉以宁.文化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 [4] 王名,蓝煜昕等.第三次分配:理论、实践与政策建议[J].中国行政管理,2020(3):102-103.
- [5] 江亚洲,郁建兴.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与机制[J].浙江社会科学,2021(9):79.
- [6] 李喜燕.慈善捐赠中非利他性的正当性及其法律边界[J].人大法律评论,2016(3):345-348.
- [7] 吴越.公司人格本质与社会责任的三种维度[J].政法论坛,2007(6):67-68.
- [8] 彭泗清,李兰,潘建成,等.中国企业家成长20年:能力、责任与精神——2013中国企业家队伍成长调查综合报告[J].管理世界,2014(6):24-28.
- [9] 海淀法院课题组.关于构建司法公信力评估指标体系的调研报告[J].法律适用,2018(14):99-102.
- [10] 宋才发,吴雅杰.中国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建设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2):80-81.
- [11] 陈卫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研究[J].中国法学,2014(2):23-49.
- [12] 王亚新.解读司法改革——走向权能、资源与责任之新的均衡[J].清华法学,2014(5):105.
- [13] 徐昕,黄艳好,汪小棠.中国司法改革年度报告(2014)[J].政法论坛,2015(3):128.
- [14] 纵博.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的设立背景、功能及设计构想[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5(2):73.
- [15] 张智辉.论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J].中国法学,2018(2):58-61.
- [16] 张维迎.市场与政府[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
- ① 一方面,初次分配不能弥合收入差距,社会弱势群体在要素的获得上处于绝对劣势;另一方面,平铺式的再分配手段难以有效契合当前分化的收入分配结构,无法精准识别需要特殊照顾的群体。基于以上两个失灵,以文化调节为手段的第三次分配能够克服初次分配的自利性和再分配的盲目性,具备了制度存在的现实价值。
- ② 一方面,第三次分配不具备强有力的主体主导实施,另一方面,第三次分配也缺乏体系化的规则指导。
- ③ 此种义务主要出现在捐赠非自有资产时,需取得授权。主要表现为公司捐赠时需要取得股东或者董事会的同意授权,而不能慷他人之慨。
- ④ 例如,数字平台的发展,使得网络用户得以免费使用平台服务(虽然用户付出了数据对价),实现了网络服务共享,从而使得普惠金融、网络众筹等得以高效率展开。但是,数字平台本身不是第三次分配。
- ⑤ 例如,最早利用平台思维将公众注意力转化成社会财富的是美国一名企业家本杰明·戴(Benjamin Day),通过将广告商引入盈利模式实现了《纽约太阳报》的极大成功,进而将报纸从精英阶层的奢侈品变成了平民化产品。参见[美]吴修铭.注意力经济学——如何把大众的注意力变成生意[M].李梁,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 ⑥ 文件第一项即明确提出:“全国各级人民法院要继续按照《关于审理涉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管理、处置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等司法解释和司法政策的规定和精神审理相关案件,为国家金融债权清收提供司法保障。同时,各级人民法院要在法律和司法解释范围内,在合同效力、诉讼时效等重要方面,最大限度地保护国有金融债权”。
- ⑦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9年4月3日发布了《关于审理涉及金融不良债权转让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对原《合同法》第五十二条关于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扩充到了十一种,其中不乏应当备案而未办理被认定无效的情形。